安徽党媒云:五个打通强赋能 五年奋进再出发
  时间: 2024-07-13| 作者: 新闻资讯/span>

  “安徽党媒云”是安徽日报报业集团推出的一项系统性传播生态建设工程,以拓展垂类用户覆盖面、重构全媒体时代与基层群众连接为目标,通过产品创新与机制创新相促进、平台建设与流程再造相协同,由点及线、由线到面,打造覆盖安徽的云端传播网。

  自2019年启动以来,“安徽党媒云”陆续上线社区融、乡镇融、校校通、政协融、法治融、老兵融、文旅融、农信融、科创融、健康融等10个项目。截至目前,共有近5000家单位入驻。经过多年培育探索,“安徽党媒云”业已形成“党报赋能、垂直深耕、融媒放大、综合服务、双赢双效”的发展格局。

  聚势提质,焕新出发。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坚持用户思维,大力推进党媒云系列融项目提质提效,着力增黏性、强激励、多赋能,逐步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

  终端打通,品牌专刊集中亮相;纵向打通,基层风采有效触达;横向打通,经验信息互通互鉴;活动打通,相聚走动密切联系;业务打通,优质资源服务基层。

  融合新打法、价值新提升。坚持做好“下延”,积极地推进“上联”,“安徽党媒云”将不断衍生裂变出新业态、新服务,持续放大党媒新型传播平台的全维效能,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近日,在枞阳县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活动中,民间艺人钱自来(中)向残疾人学员传授竹篮编织技巧。王章志 摄

  “我眼睛看不见,可家门口有条长水沟,照看两个小孙子提心吊胆的。自从安装了防溺水护栏,一家人安心多了。”家住铜陵市义安区东联镇水浒村的残疾人李彩红欣慰地和记者说,当地残联的无障碍改造让他和家人都很受益。

  从合肥科学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科研院所的高精尖实验室、研发机构,到打通助残服务“最后一米”的城乡基层社区, 帮助残障人士全面融入社会生活,共享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成果,安徽用科技赋能的温度、精准服务的力度,让爱无“碍”,助力残疾人开启多彩人生。

  去年,铜陵市义安区东联镇残联在摸底调查中发现,视力一级残疾的李彩红,其家庭也是当地低保户。经过评估,东联镇残联在李彩红家门口做了12米长的防溺水护栏和防滑地胶,还为李彩红配置了L型扶手、盲人听书机、盲人电饭煲、盲人电水壶、盲人电磁炉和电子盲杖。

  重度残疾人无障碍设施改造、配置是东联镇残联开展的一项重点工作。去年,东联镇共评估16户困难残疾人家庭,并针对详细情况进行了相应的改造配置和帮扶,目前均已验收。而今年截至目前,东联镇残联已入户摸底评估了14户困难重度残疾人无障碍家庭。

  盲人用上了安全、便捷的家用电子科技类产品,在这些无障碍设备中,残疾人在有形无形中感受到了科技润物细无声的“温度”。

  “自从有了这张很实用的床,还配了洗澡椅,我生活起居更方便了!”家住天长市广陵街道石梁东路四巷的92岁高龄老人彭登兰高兴地说。折叠淋浴椅、感应地灯、智能摄像头、语音呼叫器、多功能护理床、防褥疮床垫……推开卧室门,彭奶奶的房间里增添了不少新物件。

  “如果老人突然感到身体不适,通过一键呼叫智能设备,平台立即响应,我们会在一刻钟内赶到现场。”当地相关工作人员和记者说,目前已形成“15分钟”服务半径,从“线上”到“线下”,全天候、全方位守护,为特殊群体筑起一道安全防线。

  “护理变得简单,自理成为可能。”对于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来说,无需起身走动,仅需轻声呼唤或指尖滑动,即可轻松调整室内环境,大大消除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障碍。康复机器人、智能App电动轮椅等智能设备,也都能接入全屋智能居家系统,让残障人士实现居家安全、自由移动。

  记者了解到,明光市残联携手明光市郎威医疗器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打造了“明光市智能居家无障碍体验厅”,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借助智能辅助器具、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智能交互等技术,有效助力老、弱、病、残等人群的基本生活服务。

  近年来,安徽省积极推动科技助力残疾人工作领域的科学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应用,以科学技术创新助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

  近日,省残联等单位主办的“向新而行 共创美好生活——安徽省科技助残产品展演荟”在合肥科技馆举行。在众多展示中,由科大讯飞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机器人联合实验室共同研发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采用一体化人体工学设计,结合自研的个性化仿生步态数据模型,通过高性能执行器和力位混合控制算法驱动步态机械腿,助力残障人士实现下地行走。作为安徽省第一台拿到医疗器械注册证的下肢外骨骼机器人,目前已在合肥多家医疗机构投入使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周文罡团队研发的智能手语问答系统,建立了视频手语理解领域的首个手语大模型。即便没有一点手语基础的普通人,借助于AI的力量,也能与听障人士实现无障碍交流。周文罡透露,这项科技成果将在今年年底率先应用于合肥12345政务平台,惠及合肥残疾人。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残联前不久与科大讯飞在合肥市签署合作协议,共建通用AI助残联合实验室,未来将积极研发用于残疾人服务的人机交互组件、智能康复辅具,开展多类别的智慧助残研究,并搭建面向残疾人需求的应用场景,协同推进人工智能等技术创新成果在助残领域的示范应用。

  而在去年11月,省残联就已经与科大讯飞携手,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长三角区域智能康复辅助器具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安徽分中心揭牌。这个中心聚焦运动功能恢复、安全无障碍出行、言语无障碍沟通等方向,结合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为长三角区域残疾人辅具服务一体化发展提供安徽方案、贡献安徽力量。

  未来已来。能预见,科技赋能扶残助残,安徽新质生产力,将会产生辐射效应,大放光彩。

  助残服务送上门,精准帮扶暖人心。家住合肥新站高新区三十头社区东元家园二期的王奶奶因为残疾,常年坐在轮椅上,生活起居有不少困难。当地的社工和“暖阳行”能人服务队每月都会定期来到残疾老人家中,除了帮忙打扫卫生,还给她擦洗身体,并将换下的衣物洗净晾晒。

  合肥市包河区望湖街道王卫社区,年近花甲的刘阿姨是肢体三级残疾人,还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又因突发脑梗而意外摔伤,日常行动、就医十分不便。社区残联了解到她的情况和需求后,很快为她申请到了一台轮椅。

  通过入户走访、见面交流、实地察看,望湖街道为辖区残疾人逐户建立服务需求台账,进一步探索残疾人生活情况和困难诉求,为他们提供更精准的个性服务。

  “助浴师洗得真好!以前想给老伴洗个澡太费劲了,现在上门服务真是解决了我们家的大问题。”合肥市庐阳区海棠街道荷塘社区居民陈奶奶说。原来,早在2021年,孟大爷因病导致二级残疾瘫痪在床,洗澡这件看似简单的事,都成了大难题。

  日前,专业助浴师按约定时间上门为陈奶奶的老伴孟大爷提供助浴服务,在使用专业设备对老人血压、心率、血氧等健康指标进行仔细的检测后,志愿者轻柔地开始助浴流程。铺设吸水垫,连接水管,调好热水温度……整个助浴过程提供从头至脚的洗浴、清洁,前后用了半个小时时间,孟大爷神清气爽,整个人状态好了很多。

  “去年荷塘社区残联主动找到我,介绍上门助浴,现在专业技术人员上门服务,安全、省心,关键还免费。”说起这项公益慈善助浴行动给他们带来的变化,陈奶奶很是感慨。

  据悉,庐阳区于2023年11月起,在全省率先开展特殊困难老年人公益慈善助浴行动试点,引进专业机构开展上门服务,让更多残疾、失能等特殊老年群体享受方便快捷舒适的居家助浴服务,让助残敬老更精准、更有力度。

  为进一步了解辖区残疾人的基本生活状况,更好地关爱服务残疾人,近日,界首市顾集镇社会工作服务站和顾集镇残联“积善养城·春晖助残”党员志愿服务队入户走访了困难残疾人家庭。每到一户,社工和志愿者详细询问残疾人的身体和生活状况,倾听困难残疾人的心声,明白他们的需求,及时伸出援手,尽力帮忙解决。

  而在肥西县上派镇彭圩村,上派镇综治中心联合合肥市惠普社工师事务所开展了主题为“心灵的力量——源自理解和支持”的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公益服务活动。社工带领残疾人及其监护人参与互动小游戏,锻炼精神障碍残疾人的观察力、反应力和专注力,并鼓励他们之间的合作和互动,培养社交技能和团队合作意识。

  合肥高新区江河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联合合肥市蜀山区阳光公益服务中心,组织并且开展“爱心义诊进社区 助残扶残有你我”志愿服务活动。江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专业的医疗团队携带先进的医疗仪器来到现场,为残疾人士和居民提供免费的义诊服务。

  合肥市瑶海区嘉山路街道三角线社区联合嘉山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关爱残疾人 义诊进家门”助残活动,为辖区内行动不便、无法出门的残疾居民送去了健康服务和关怀。社区工作人员送去了米油等生活物资,并明白他们的生活需求及困难,给予相应的指导。

  近日,肥东县人社局联合肥东县残联、合肥理工学校在张集乡黄疃社区开展为期七天的残疾人就业技能培训“新徽菜·名徽厨”培训班,当地35名合乎条件的残疾人参加培训。此次培训重点围绕当地特色张集卤鹅的烹饪、销售、管理等知识进行详细讲解。授课老师细心地将卤鹅配方整理、编印,送给每个学员。

  “全社会关注、关心、关爱残疾人,同时,通过科技助残,助推精准服务,打通城乡社区助残服务的‘最后一米’,帮助残疾人共享美好生活。”省残联相关负责人表示。

  肥西县翡翠路与云谷路交口,有一座“解忧超市”。在辖区居民心里,这是他们“受委屈时出气、遇难题时求助”的地方。这不,5月20日,龚女士走进肥西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中心,一吐心中不快。

  “我1万多元买的电视,还没到一年,坏了两次了,竟然不给换!”面对怒气冲冲的龚女士,消费纠纷调解委员会调解员涂建华接待了她,端上一杯茶,温言开解:“先消消气,购买票据、维修记录都有吧。我把你的信息登记下来,卖家联系方式也提供下,我们来协商,你的合法权益一定会帮你争取。”听闻解纷有望,龚女士转怒为喜。

  这样的“解忧超市”将在全省开张。2023年,我省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选取合肥、池州、淮南、马鞍山、宣城5市,开展构建“一站式”特色解纷体系试点。在一次次化干戈为玉帛的过程中,“一站式”解纷的成效得到检验。今年,随着《全面构建“一站式”安徽特色解纷体系实施意见》的印发,点点“盆景”将变成处处“枫”景。

  3月22日受理,4月9日达成调解协议,并对协议进行了司法确认,加了把“安心锁”。一起僵持了近半年的农民工欠薪纠纷,在池州市贵池区矛盾纠纷调处化解中心受理后,仅用了18天,就为82人讨回了110余万元薪水。

  “调解过程中,人社等部门也加入进来,形成了合力。”该案的调解员查贵玺说,面对疑难复杂纠纷,“单兵作战”很难奏效,多方力量参与,各自发挥专业优势,给出的建议更能让当事人接受。

  化零为整,让群众解决矛盾纠纷省心又省力,正是我省构建“一站式”特色解纷体系的初衷。

  随着经济社会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叠加,以往各部门主导的“独木桥”调解模式已不适应新形势新需求。为破解矛盾纠纷调处资源分散、合力不足的难题,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省司法厅积极会同有关部门,通过整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和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等解纷力量,打造集受理接待、协调指挥、分流转办、调处化解、跟踪督办、评估反馈为一体的“一站式”社会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综合服务体系,提升矛盾纠纷化解的便捷性,有效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实现社会矛盾纠纷“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化解”。

  实践中,“一站式”特色解纷体系实行线上和线下平台同时建设运行。线下平台根据因地制宜原则,通过单独建设、派驻其他解纷实体等方式逐步扩大阵地。2023年试点期间,新建实体平台199个(含依托原有解纷阵地新建165个),新增实体平台建设面积3.4万平方米。

  以马鞍山市雨山区为例。雨山区为民服务中心于2023年10月正式运行,上下3层,总面积约2800平方米,汇集政法综治、信访、行政执法、公共法律服务、网格化服务管理、多元调解组织等部门,采取“一中心多平台”集中受理分流处置模式,做到基层社会治理同频共振,成为矛盾纠纷“集散地”。

  线上平台依托全省人民调解系统建设,及时导入相关调解组织、调解员和调解案件信息。截至2023年12月底,已入驻解纷组织20419个、解纷人员82906人。平台在“皖事通”App设立“预约人民调解”入口,在安徽法律服务网设立“找调解”入口,纠纷当事人动动手指,填写基础信息,调解组织和调解员就会第一时间了解当事人诉求,依规定的流程和时限,提供便捷高效的解纷服务。

  “买错车险,还能理赔,我原本都不敢想。”今年1月11日,投保人李某向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淮南监管分局和淮南市保险纠纷调解委员会,分别赠送了一面写着“公平公正 一心为民”的锦旗,以表感谢。

  李某于2023年2月24日在某财险公司处购买车辆保险时,由于与业务员沟通有误,将其名下车牌尾号为“29”的车辆行驶证,错发为“28”,导致投保车辆信息录入错误。2023年6月6日,李某之子驾驶车辆发生交通事故,导致他人死亡。李某欲进行车险理赔时才发现错误,而保险公司以此为理由拒绝赔付,双方相持不下。

  事故赔偿迫在眉睫,而李某家庭条件却有困难。案件进入调解程序后,淮南市保险纠纷调解委员会调解员查找相似判例,充分掌握案件的法律依据。经过耐心的释法说理,保险公司认可李某通过保险代理人为车牌尾号为“29”的车辆投保的事实,在未经过认真审核的情况下,收取保费并出具保单,应当依法承担该起事故的主要赔偿责任。

  2023年12月27日,纠纷当事人之间达成一致意见:保险公司、李某一同承担此次交通事故的赔偿相应的责任,保险公司承担主要责任,李某承担次要责任;保险公司赔偿交通事故受害者家属85万元,现场签署调解协议书。

  近年来,我省各地调解组织吸纳团委、妇联、工会等社会团体基层力量和社会组织专业人才,为人民调解志愿者队伍注入“新鲜血液”。按照“会调、能讲、善总结”的标准,省司法厅开展全省人民调解员等级评定工作,目前评选出一级人民调解员118名,涵盖婚姻家庭纠纷、邻里纠纷、机动车交通事故纠纷、环境污染纠纷、互联网纠纷、知识产权纠纷等19个领域的调解专家。其中,累计人均调解案件在300件以上,平均从事人民调解工作年限在20年以上,三分之二以上人员获得过司法部及省级以上表彰。

  王玲就是一名专家型的调解员。她是明光市矛盾调解中心业务骨干,擅长化解婚姻家庭纠纷。在她的推动下,明光市矛盾调解中心设立了“爱不释手”婚姻家庭纠纷调解室。经她调解的离婚纠纷案件超过450起,有200对夫妻撤销申请,重归于好。还有一些夫妻虽然最终走向离婚,但在调解室道出了委屈,化解了嫌隙,也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在宣城市宣州区狸桥镇调解员刘道林的调解室里,有一面特别的墙,墙上挂满了矛盾纠纷当事人握手言和的照片。刘道林说,这些照片既是资料留存,更是当事人遵信守诺的见证,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预防矛盾纠纷反复。

  立足“和”文化,做实“和”文章。在“一站式”特色解纷体系构建过程中,我省深入挖掘区域文化特质,将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与江淮地域文化、法治文化等紧密结合,推动法治、自治、德治一体有机融合。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绩溪县龙川村胡氏宗祠内有一组“四荷图”木雕,荷叶上分别雕刻着螃蟹、鸳鸯、大虾、对蛙等,寓意着“和谐”“和美”“和顺”“和鸣”,体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宣城市以“四荷”图所蕴含的“和为贵”底蕴为基础,总结提炼“握手言和”调解文化,让“以和为贵”思想根植人心,“和谐共生”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目前,宣城市60%以上的调解实体阵地配置了“握手言和”品牌LOGO、照片墙、工作流程图和制度,形成独特的调解风景,为“徽风皖韵”解纷品牌添彩助力。

  淮北市持续挖掘临涣镇独具特色的“有理进茶馆说”的民间调解文化,赋予老茶馆新使命,将茶香氤氲的茶馆打造成干群连心桥、心理减压处、才艺展示馆、纠纷调解室,人民调解工作群众知晓度、影响力逐步的提升,有效遏制了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和治安案件发生,辖区诉讼案件数量持续下降。

  扎根基层沃土,厚植为民情怀。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司法行政机关牵头指导的“一站式”特色解纷体系,汇聚多方合力,如众川赴海,倾力打造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的“终点站”,让“安徽之治”成色更足、优势更加彰显。

  “感谢你们,让我能再听到说笑声!”近日,六安市叶集区三元镇伤残退伍军人王安银在儿子陪同下,将一面绣有“心系退伍军人 彰显荣誉与责任”的锦旗送到了区退伍军人事务局。

  今年66岁的王安银,服役时因公导致双耳听力损伤,基本无法与人沟通。去年8月,叶集区退伍军人事务局入户摸排了解情况后,通过“微心愿”免费为其配置了一套助听器,还积极引导他调残鉴定。去年年底,这名老兵顺利调整为因公四级伤残,抚恤金也从原来每月1740余元提高至9220余元。主动为老兵调残、帮助其重获新“声”,既是叶集区退伍军人事务局关爱伤残退伍军人的日常,也是全省退伍军人事务系统落实落细抚恤优待政策的缩影。

  近年来,我省退伍军人事务系统以更主动的服务态度、更贴心的工作举措,构建了从落实优抚政策到创新帮扶模式,再到升级优待服务的退伍军人优抚保障体系,让广大优抚对象的获得感、幸福感、荣誉感不断增强。

  近年来,六安市叶集区退伍军人事务局耐心为申请评残、调残的退伍军人讲解有关政策和办理流程,主动帮助其梳理和审核相关材料,积极协调医疗部门开展评残、调残医疗鉴定工作。

  多次上门收集资料,疫情期间奔赴外地查档,组织前往医院做医疗鉴定……退伍军人周耀宗能够顺利评残,离不开退伍军人事务部门工作人员的努力和付出。

  周耀宗退役后,随年纪增长精神情况每况愈下。2021年,周耀宗及其家人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到叶集区退伍军人事务局咨询评残事宜。工作人员仔细地了解情况后,通过一定的调查、审核和鉴定等一系列程序,最终帮其落实了因病六级伤残军人待遇。

  在工作人员的关怀和帮扶下,周耀宗对生活开始有了希望,发病次数慢慢地减少。看着精神情况日渐稳定的儿子,父亲周怀德哽咽地说:“是退伍军人事务局给了他第二次生命!”

  在提供基本服务的同时,叶集区退伍军人事务局以“爱心送进光荣门”品牌活动为载体,为退伍军人点亮一个个“微心愿”,对全区困难退伍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提供资金、实物、社会化服务等多种形式的关爱帮扶。

  为抗美援朝老兵许正祥购买一个助听器,向抗美援朝老兵吴士友捐助一张护理床,送抗美援朝老兵陈金田一台轮椅……“微心愿”虽小,传递的却是浓浓的关怀。

  近年来,六安市退伍军人事务系统聚焦老兵的“急难愁盼”,把退伍军人的需求刻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严格按照上级文件规定,落实落细各项优抚政策,及时足额兑现各类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2023年,六安市累计为4万余名优抚对象发放定期抚恤补助3.9亿元,为义务兵家庭发放优待金4500余万元。

  兵有所呼,我有所应。六安市的工作也是全省开展优抚保障工作的一个缩影。在安庆市迎江区、宿松县、岳西县等县区,率先将农村籍60岁老兵、老年烈士子女纳入医疗保障范围,由属地政府帮助缴纳城乡医疗保险。

  日前,在淮北市烈山区,退伍军人使用“皖美拥军码”享受到拥军门店的就餐八折优惠。图为3名退伍军人正在展示“暖心码”。侯剑 摄

  “余大爷,今天血压是正常的,您继续保持,一定要按时吃药!”5月10日一早,生活助理员张仁红来到余嗣权家里,为其开展养老服务。

  今年82岁的余嗣权是一名双目失明的退伍军人。自从金寨县退伍军人事务局开展上门居家养老服务后,张仁红每周都会为余老伯上门打扫卫生、整理家务、洗头理发以及陪他聊天等。

  “小张人很好,干活不怕脏、不怕累,还帮我们买菜、做饭。有时家里有急事,一个电话她就会赶来,比亲女儿都贴心!”余嗣权感慨地说,每周张仁红上门的日子,已经成了他们夫妻俩平日里最大的期盼。

  “为退伍军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是我们在优待抚恤上的创新探索。”金寨县退伍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的人介绍,他们通过村组摸排、入户走访,将全县96名高龄独居和失能半失能优抚对象纳入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范围,细化制定《金寨县高龄独居和失能半失能优抚对象居家养老服务实施方案》。

  同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建立专业服务队伍,每周上门服务1次,每次不低于2个小时,为优抚对象量身定做居室整理、助洁、助餐、助行、助购、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法律咨询等8项服务内容。

  截至目前,金寨县共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累计5000余次,8名高龄优抚对象在社工搀扶下到县退伍军人服务中心送锦旗,致感谢信。

  近年来,六安市退伍军人事务系统持续加强困难优抚对象兜底保障,积极开展“爱心送进光荣门”品牌活动。

  截至目前,六安市设立退伍军人困难帮扶资金总额超3000万元,及时足额发放定期抚恤补助3.9亿元;开展八轮走访慰问,帮扶退伍军人1.9万人次;举办优抚对象短期疗养15期,惠及500人次;为261名在乡复员军人购买“皖惠保”。

  全省各地退伍军人事务部门,也都在积极想方设法为退伍军人优抚保障探索路径。池州市在全省首创“边海防官兵父母”短期疗养活动,自2022年起,每年9月,市光荣院开展“边海防官兵”家属15天短期疗养活动;宣城市发挥退伍军人工作深度融入长三角“桥头堡”作用,优抚对象短期疗养采取“5+5”跨省两地疗养模式;蚌埠市退伍军人事务局与天长市光荣院、天长市天康疗养中心合作,签订《异地疗养战略协议》,全年举办4期短期疗养班,每期40人。两地老兵同吃一锅饭、同乘一辆车、同居一栋楼、同活动同作息,重温部队的集体生活,加强了两地老兵的联谊。

  优待证不仅是退伍军人的“红色名片”,更是他们享受专属优待服务的重要凭证。

  为了让这张凭证“含金量”更高,六安市退伍军人事务系统不断拓宽优待证使用场景和使用功能,为退役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提供慢慢的变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我患有肝癌要长期住院治疗,已经花光了家里所有积蓄,这14000元对我来说就是雪中送炭!”日前,通过优待证领到医疗救助资金的金寨县退伍军人陈福东激动地说。

  今年年初,六安市退伍军人事务系统先行先试,创新通过优待证发放优抚资金,不仅拓宽优待证使用功能,也便捷了优抚资金的领取。据统计,今年六安市通过优待证银行卡发放市级迎驾长城基石医疗救助资金共计16人,救助金额26.4004万元。

  除了让优待证加载金融功能,我省各地还一直在升级优待服务,让军人军属、退伍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尊崇。

  前不久,持优待证乘坐滁州市范围内公交车时播报专属语音“致敬老兵”火爆全网;铜陵市也将刷卡播报语音升级为“致敬最可爱的人”。在舒城县的公交车上,只要持优待证刷卡,“优待证,欢迎乘车!”这声暖心问候就会在车厢内响起……这些落在具体生活中的细节,让退伍军人和“三属”感受到满满的荣誉感和获得感。舒城县退伍军人吴康举坦言:“每次听到提示语音都很亲切,感觉倍有面子!”

  如今,全省各地慢慢的变多的企业、门店也加入社会化拥军队伍,涵盖餐饮、住宿、通信、燃油、旅游、金融、交通等多个民生领域。以六安市为例,全市退伍军人事务系统与117家企业建立拥军优抚优惠优待内容清单;全市A级旅游景区、城市公交、城乡公交线面向退伍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免费,2023年六安市景区亮证达20万人次,公交刷卡达80万次。

  “六安是大别山革命老区,也是优抚大市、兵员大市,服务和保障好广大退伍军人和其他优抚对象,是退伍军人事务部门的光荣职责。”六安市退伍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2019年以来,当地各级退伍军人事务部门落实落细优抚保障各项政策,市、县(区)两级每年设立困难帮扶资金超1000万元,中国人寿保险、安徽迎驾集团、安徽临水酒业等爱心企业捐款捐物达6000万元,从慰问退伍军人困难家庭,到为在乡复员军人、烈属捐赠保险等多领域,多元化开展关爱帮扶。

  接下来,六安市将以全省退伍军人事务系统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三化”建设为抓手,持续深化四级关爱帮扶长效机制,稳固数字化支撑、落实精准化帮扶、做好社会化拓展,多维度、高质效做好全市优抚保障工作,让尊崇关爱在革命老区落地生根、发扬光大。